banner
冷板凳

冷板凳

🚀探索笔记和效率工具
twitter
telegram

中医切脉是否失传,究竟有何奥秘?

很多人以为中医切脉是一种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方法。实际上,此方法并不完整,中医断代失传,已是不争事实。

三指同时切脉,用力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 1 分钟,常规切脉方法大抵如此。

image

可切脉究竟切的是什么?

正常情况下,人体脉搏率和心率值一致,即每分钟跳动次数相同。通过脉搏和心率检测,可以看出人体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些人心脏安了起搏器,影响脉搏跳动,甚至切不到脉动,又该如何?

中医切脉哪有这么简单,实在小看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天药秘传》出自战国楚墓,上面明确记载:“切其手腕脉息,热极则数,寒极则迟。” 可见中医切脉不单只是对脉搏心率监测,还有更深层原因。

中医切脉,其根本技术手段就是代替现代医学中的体温计,动态心电图检测仪,血液流速检测仪,皮肤湿度检测仪等高精尖设备。

全凭施术者三根手指,相当于三枚人工训练而成的感应芯片,因此古代学习中医者,从小特别重视手指锻炼。

为了锻炼手指超强敏锐度,一年四季捧着汤婆子,三根手指搭在汤婆子上练习,水温从低到高,判断丝毫不容偏差,既要测得温度又不把手指烫熟,难度不小。此方法淘汰率极高,练残者不计其数。可说中国古代神医比神仙难出。

image

另外还有一些锻炼手指灵活度的方式,一部分技法从秦朝徐福东渡流入扶桑,据说被加藤家族习得,如获至宝,居然在藩国发扬光大,始料未及。

《黄帝内经》残本有说:“学医者当以三指并列,轻按病者手腕,体会其脉之寒热变化无常,预知疾病进退。温脉尚可静养,寒脉宜速救,此测亦知病情之大要也。”

黄帝他老人家不会乱说话,可见切脉核心技巧就是体察人体温度。高于常温,内热或发烧;低于常温,内虚或脾胃多疾。

敏感的手指头触及皮肤,有经验的医者,能够从患者皮肤温度、干瘪、湿润程度,获悉生命体征处于哪一种微妙状态。

考古相继出土的古代失传医籍中均有记载,《医鉴正传》言明,“脉微涩则寒,激则热,质地粗则实,细则虚。如此反复推敲,脉理自明。症结既解,得心应手,切脉求诊,医家之纲纪也。”

中医从古代传到现代,照理说千百年知识累积,加之科学训练,理应把中医旗帜插遍全球,为什么现在中医除了在西医药剂上研究出一千种价格翻百倍效果却差十万八千里的中成药之外毫无建树?

原因不言而喻,真正的技术早已失传,莫怪老中医谈及切脉诊断,摇头晃脑,讳莫如深。既没有祖传手艺切脉问诊来断明病因,就无从说起如何开方治疗。据悉现在中医就两个方子,冷和热,即阴和阳,阳则泄,阴则补。

因此博大精深的中医切脉是一种必须从小培训,天赋和苦练必须同时兼备的技术,即使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古往今来,学成者寥寥数人而已。

由于这项切脉技术过于高深莫测,学会者少,学废者多,此技术一改再改,荒腔走板,以至现代学中医之人,以为切脉只是数一分钟脉搏,可笑至极!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