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中醫切脈是一種用手指觸按病人的動脈搏動,以探查脈象,從而了解病情的方法。實際上,此方法並不完整,中醫斷代失傳,已是不爭事實。
三指同時切脈,用力平衡,由輕到重,分為浮取、中取、沉取三種指力。診脈時間應不少於 1 分鐘,常規切脈方法大抵如此。
可切脈究竟切的是什麼?
正常情況下,人體脈搏率和心率值一致,即每分鐘跳動次數相同。通過脈搏和心率檢測,可以看出人體存在的一些問題。
有些人心臟安了起搏器,影響脈搏跳動,甚至切不到脈動,又該如何?
中醫切脈哪有這麼簡單,實在小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
《天藥秘傳》出自戰國楚墓,上面明確記載:“切其手腕脈息,熱極則數,寒極則遲。” 可見中醫切脈不單只是對脈搏心率監測,還有更深層原因。
中醫切脈,其根本技術手段就是代替現代醫學中的體溫計,動態心電圖檢測儀,血液流速檢測儀,皮膚濕度檢測儀等高精尖設備。
全憑施術者三根手指,相當於三枚人工訓練而成的感應芯片,因此古代學習中醫者,從小特別重視手指鍛煉。
為了鍛煉手指超強敏銳度,一年四季捧著湯婆子,三根手指搭在湯婆子上練習,水溫從低到高,判斷絲毫不容偏差,既要測得溫度又不把手指燙熟,難度不小。此方法淘汰率極高,練殘者不計其數。可說中國古代神醫比神仙難出。
另外還有一些鍛煉手指靈活度的方式,一部分技法從秦朝徐福東渡流入扶桑,據說被加藤家族習得,如獲至寶,居然在藩國發揚光大,始料未及。
《黃帝內經》殘本有說:“學醫者當以三指並列,輕按病者手腕,體會其脈之寒熱變化無常,預知疾病進退。溫脈尚可靜養,寒脈宜速救,此測亦知病情之大要也。”
黃帝他老人家不會亂說話,可見切脈核心技巧就是體察人體溫度。高於常溫,內熱或發燒;低於常溫,內虛或脾胃多疾。
敏感的手指頭觸及皮膚,有經驗的醫者,能夠從患者皮膚溫度、乾瘪、濕潤程度,獲悉生命體徵處於哪一種微妙狀態。
考古相繼出土的古代失傳醫籍中均有記載,《醫鑒正傳》言明,“脈微澀則寒,激則熱,質地粗則實,細則虛。如此反復推敲,脈理自明。症結既解,得心應手,切脈求診,醫家之綱紀也。”
中醫從古代傳到現代,照理說千百年知識累積,加之科學訓練,理應把中醫旗幟插遍全球,為什麼現在中醫除了在西醫藥劑上研究出一千種價格翻百倍效果卻差十萬八千里的中成藥之外毫無建樹?
原因不言而喻,真正的技術早已失傳,莫怪老中醫談及切脈診斷,搖頭晃腦,諱莫如深。既沒有祖傳手藝切脈問診來斷明病因,就無從說起如何開方治療。據悉現在中醫就兩個方子,冷和熱,即陰和陽,陽則瀉,陰則補。
因此博大精深的中醫切脈是一種必須從小培訓,天賦和苦練必須同時兼備的技術,即使我們國家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古往今來,學成者寥寥數人而已。
由於這項切脈技術過於高深莫測,學會者少,學廢者多,此技術一改再改,荒腔走板,以至現代學中醫之人,以為切脈只是數一分鐘脈搏,可笑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