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板凳

那种毁掉孩子的“中国式谦虚”,你还在用吗?

随笔  ·  

昨天孩子高兴跟我说体育达标跑步全班第四。我下意识反应,那第一名是谁?你本来可以跑前三。状元,榜眼,探花,第四名什么都不是。我看她脸色有点变了,往回找补,说:挺好的,那下次继续努力。

你是不是也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孩子兴冲冲跑来告诉你: “妈妈!我这次考试进步了,考了第四名!”

你心里明明为他高兴, 但话到嘴边,却变成: “那第一名是谁?下次要向他看齐。”

或者,孩子骄傲展示自己画作, 你却习惯性敲打: “还不错,但别骄傲,你看那个谁谁谁画得更好。”

我们总以为这是“谦虚教育”,是“为孩子好”。 但真相可能…更扎心。

我们泼出去的每一盆冷水, 都可能在孩子心里,浇灭一团火。

泼冷水,是在浇灭自己的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打击孩子,藏着一个更私密动机,即缓解自己的焦虑。

孩子考了第四名,你本该开心。但脑子里突然有个声音在说: “等等,那第一名是谁?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是第一?是不是只要他再努力一点就能拿第一?”

这个念头一出现,大脑开始疯狂运转: 对比、计算、找差距… 你的快乐瞬间蒸发,只剩下一片“还是不够好”的恐慌。

这时候,泼冷水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你通过贬低孩子的成绩, 提前免疫那种对未来落后的恐惧感。

说白了,你不是在激励孩子, 而是在给自己的焦虑,找一个出口。

谦虚外衣下的集体迷信

“谦受益,满招损。” 这句话,把骄傲和危险划上了等号。

在这种文化暗示下, 孩子开心 = 骄傲自满 = 马上要摔跟头

于是,家长们形成了一种集体不自觉的习惯: 「预防性打击」

“我必须先泼你冷水,这样老天爷才不会惩罚你。”

天妒英才听说吗?天才早夭知道吧?即使你真是天才,也不要大声说出来,优秀一定悄无声息,切记不可骄傲自满,不然被老天爷知道,你很快就会被打落尘埃。

这是为什么? 这根本不是理性教育,而是一种变态迷信。我们披着为你好的外衣,做的却是一种心理上的驱邪仪式。

通过否定孩子的快乐,来回避想象中的灾祸。

更悲哀的是,我们把这种代代相传的心理创伤,称之为教育和负责任。

我回想小时候,每当有点小进步,父母总要拉出一个榜样作为参照物,你要向他学习,看人家的成绩,完全忽视我这一点进步获得成就感与快乐。

那时候种下的邪因,酿成如今的苦果。

无论我今天读多少书,懂多少道理,还不是继承这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这说明什么问题?

童年经历,尤其是与核心情感需求相关的经历,会深深刻入我们的潜意识,形成一种自动化、难以察觉的反应模式。这种心理创伤会随着你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像曾经的父母而传递给下一代,非常可怕。

不是见不得你好,是你承受不了

当孩子绽放出快乐的笑容时, 很多家长内心,闪过的却是这样弹幕:

“他会不会因此放松警惕?”

“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就不再努力?”

“这一次的好成绩是不是运气成分居多?题目简单了吧?”

这背后,是一种深不见底的恐惧: 我无法控制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对未来极度不确定的状态中,谁都没有安全感。

在这种恐惧驱动下,一个可怕的逻辑链形成了:

孩子快乐 = 放松 = 失控 = 危险 🚨

这哪里是教育? 这分明是用父母的焦虑,去控制一个活生生的人。

你想象一下,没什么出息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根无形的被诅咒的绳子,该放手时不放,还一门心思要往他脖子上套,套上了,越勒越紧。

被冷水浇灌的孩子,后来怎样了?

长期被泼冷水的孩子,最终会内化两件事:

❶ 他会学会:快乐,是不安全的。 每当他感到快乐,就会本能警惕:“还是不要说了,父母只会说更难听的话,自以为是的激将法。” 久而久之,他会主动压抑快乐来避免伤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便成年后很成功,也感受不到幸福。

❷ 他会懂得:爱,是有条件的。 他会明白,父母的爱,取决于自己是否足够优秀。这会导致他一生都在追求外部验证,而内心空空如也,完全丧失自我价值感。

当他长大后,会突然发现,自己拼尽全力,却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回想我这没什么出息的半生,从来没有人肯定过我,稍有成绩,亲朋好友哪一个不是为你好为由,帮你指出这里不对,那里还不行。没他妈的一句好话。

如何打破这个焦虑的循环?

这需要我们,做一个根本性的思维转变。

Step 1:承认焦虑,而非传递焦虑。 下次想泼冷水时,先停一秒,问问自己:我真的觉得他需要改进,还是我自己又在害怕?

Step 2:学会见”,而非评判。 孩子说:“妈妈,我考了第四名!” 看着他的眼睛,真诚地说: “第四名!你一定很开心吧,快跟我讲讲你的感受。” 这一刻,你不是教练,你不是自以为是的过来人,你只是他快乐的见证者。

Step 3:给他无条件的爱与安全感。 找个机会,认真告诉孩子: “我以前总给你泼冷水,那是我的问题,因为我太焦虑了。但现在我想让你知道,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多优秀,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一次心理重建。不要让这种邪因继续传递下去,当机立断,就在你这儿把这根被邪念泡大的毒草连根拔起。

我们这一代,已经被焦虑内卷折磨得够久了。从今天起,让我们停止这个恶性循环。

接纳孩子的快乐,陪伴他成长。这样的孩子,才能既有内在的自信,又有持续的动力。哪怕他以后跟他的父母一样普普通通没什么出息,但至少,是自信的,快乐的。

为什么我会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就是我常常提及,记录的重要性,每天记录自己心情,写点流水账,记点有的没的,总之当你沉浸在某种反思情绪中,自然而然会发现毒液的蛛丝马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