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板凳

构建第二大脑:我的笔记方法论实践

随笔  ·  

笔记不仅是记录,更是思维的延伸。本文将分享我在《笔记的方法》一书启发下的实践心得。AI 含量:≤45%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工作会议、读书心得、灵光一闪...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让笔记真正服务于未来的自己?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情绪标记法:用 Emoji 构建情感索引

传统笔记往往只关注知识本身,却忽略情绪这个重要维度。我发现,在记录时加入情绪标记,能让笔记更立体、更个人化:

😊 今天团队会议效率特别高,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行动方案
😔 新项目遇到瓶颈:技术方案和业务需求存在矛盾

这种方式不仅便于日后回顾自己的情绪变化,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情况下的反应。

我会在发推时在文本中加入少量 Emoji,让文字看起来多了点呼吸感。偶尔蹦出来个小表情,就像猫尾巴轻轻摇摆,瞬间软化语气,拉近彼此距离。

文字本身是冰冷符号,但字成句,句成段,段成篇,就有了节奏,有了温度和灵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写文节奏,当你在微信群聊天时,为什么有些人一句话就能知道他是谁?

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字像声音一样,有着专属的腔调和韵律,有的轻快活泼,有的沉稳厚重,还有的略带几分戏谑和撒娇。

那些细微的停顿、用词习惯,甚至表情符号偏好,都成了无声的指纹。

字里行间藏着那人的动作习惯和呼吸声,哪怕屏幕冰冷,也能捕捉到一丝温度。

乐高积木法:中医抓药式知识组装

将笔记比作中医药柜中的药材,每条笔记都是一味药,关键在于合理组合。我的做法是:

  1. 确保每条笔记都是独立完整的知识点
  2. 为笔记添加多维度标签,便于后期组合
  3. 定期整理和提炼,让笔记更精炼、通用

这样当我需要写作时,就能像中医抓药一样,快速调取相关笔记,组合成文章。国外有个好听的名字「卡片盒笔记法」,我倒觉得中医抓药更形象生动。关键在于,每一个小抽屉放同一类的药材,这样抓药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砒霜和枸杞不能放在一个盒子里。

当你完全记住每个小抽屉放得是什么,闭眼都能按方抓药时,分分钟就能撺出一篇文章。这就告诉我们笔记分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利用打标签,或者文件夹分类方式,将相同属性类别笔记归并在一起。

那么等到写作时,你可以如臂指使。将各种素材抓起来,组装出一味别具一格的药,难喝是难喝了点,比如这篇文章。

音乐锚定法:听觉记忆编码

音乐不仅能激发灵感,还能作为记忆的锚点。我会在笔记中记录当时听的音乐:

#音乐《Forever In You》- 单依纯「勇气额度」
写这篇文章时播放到这首歌,让我对这篇笔记产生了些许记忆锚点

这种方式能帮助我快速回到当时的思维状态,特别是在后期修改和扩展内容时特别有用。

当你听十七岁的雨季写随笔时,文字一定会像淅淅沥沥小雨,飘飘洒洒,
那种味道很难描述,只能意会。

可能会不经验间使用,那年夏天,我站在学校门口,迎面而来的她推着自行车…

如上所述,这篇文章并没有一气呵成。今天写一点,明天写一点,甚至隔了几个月才继续,每一次开启都像是在找回那消失已久的思绪碎片。除了翻阅各种笔记和摘要做辅助,更重要的是迅速调频,进入当时写作的心境

这时候,音乐就成了我的锚点。

熟悉的旋律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能打开那段被时间尘封的创作场景。音符穿梭,带我回到文字流淌的那一刻。

职场隔离术:建立心理马奇诺防线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他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而感到困扰。通过笔记,我总结出了一套"心理隔离"方法:

不管是写笔记,还是写日记,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和情绪的延伸,并不是说你把愤怒,屈辱,兴奋,欢愉等写下来,情绪就消失不见,并不会。而是说,你认识到此时你的情绪有了波动,出了状况。

你意识到自己有问题,从而设法调整,即使没有办法调整过来,你也明白,这个时候状态不佳,情绪不稳,无论做什么,应量力而行。

我发现,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感觉难过,可说不上到底为什么难过;只是一种模糊的、不明所以的难受笼罩着心头。大概就像心里有个不明码头,船来了船又走,却没抓住方向。

线头太多,即使明知自己不对劲,也说不出原因。

如果你有写日记或记笔记习惯,这些文字就能帮到你,迅速定位不对的来源。消除精神隐疾,刻不容缓。

Flomo 得与失:碎片海洋里的救生筏

Flomo 作为一款主打"卡片笔记"的工具,其设计理念值得肯定。

《笔记的方法》作者就是 Flomo 开发者之一,因此结合一款笔记工具讲清楚笔记方法,言之有物,实操性强。你可以跟着书中方法整理笔记。

Flomo 设计哲学毫无压力的随手记。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用这种漫无目方式收集各种文字碎片。累计几千条笔记之后,你会发现,这些碎片无法串联,像漂浮在宇宙的太空垃圾。

并非记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复用。

几千条笔记一条都不会回过头去看,一条都用不到文章中,那就是垃圾。

从这点出发,选择什么样工具根本没所谓。

Obsidian 不恋双链:神经网也有疲劳时

Obsidian 作为我的主力笔记工具,核心功能双链笔记,即从 A 笔记可以跳转或者引用 B 笔记,像神经网络,把所有笔记相互关联。目的探索笔记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把时间花在努力分析酸辣土豆丝和显卡的功耗发热量之间的关系,强行关联这两条毫无关联的笔记,我脑子会坏掉。

我很少用双链,并不是说这个功能不好用。而是我写文时的习惯,不管好看难看,就是一顿输出。我懒得去文字素材库找是否有相关的笔记可以引用到新文章。有那会儿功夫,我已经写了一千字。

我想双链一定适合那些笔记内容需高度复用和系统化的专业人士,比如医学论文里精准引用的研究数据,法律文章必须的条款链接,或是复杂公文文本的结构化编排。

对于需要严谨逻辑和多重调用知识的场景,双链无疑是一把利剑,可以高效理清思路和架构。

尾声

对于我来说,写作更像是一场旅程,沿着当下灵感的轨迹奔跑,不拘泥于资料间的机械连接。或许,笔记和写作的理想状态并不全是拼搭网状结构,有时让思想自由流淌,保持独立碎片,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脉络与秩序。

笔记不是目的,而是通往更好的思考和生活的手杖。

通过合理的方法和工具,我们能够将零散的信息转化为个人的知识体系,让笔记真正成为第二大脑的有力支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