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板凳

带着臭鳜鱼去旅行-1

随笔  ·  

长假旅游糟糕体验,不必说,大家心照不宣。错开出行的概率是,国庆加中秋长假八天,约有24亿人出行,日均人流3亿。

10月1日到8日,黄山歙县累计接待游客157.1万人次。如果错开指的是八天里面我挑个黄道吉日,区别就是置身157.1万人,还是157.4万人。

这种山呼海啸般的人潮,你说大师给我算哪天人少,瞎子是不敢算的。

尽管如此,你必须带着一种相当复杂的情绪挤进这个沙丁鱼罐头中。有人说,嫌挤,你可以不去。可一年到头,牛马自不必说,能有几天喘息?且说初中生从七点半到晚八点,在校时长12个小时,除去周末补课,一周只得一天休息,可那还有一堆作业等着做呢。

祖国壮美河山难道要等白发苍苍迈不开腿时才能领略?除国庆,春节根本没有一家人齐齐整整凑一块的完整休息时间。

因此明知道高速堵,明知道排队几小时畅玩五分钟,明知道酒店贵,机票贵,明知道这一趟不比唐三藏取经容易,也不得不出行。

没有红绿灯的城市

我们自驾开车六小时到黄山市汤口镇,镇中心车流蠕动,高德地图一片飘红,奇怪的是,车流并不凝固。我发现一路高速到黄山市,即便如此拥堵地段也不见一个红绿灯,简直像一个童话世界。

有人号召,为什么不在四叉路口安一个红绿灯来减缓拥堵?这是惯性思维,由此我想到,下班路上自从装了一个红绿灯让原本畅通无阻的路段变得极为拥堵,可见红绿灯并不是为提速车流而设计。

红绿灯根本作用是保证交通安全和基本秩序,它本身不是缓解拥堵的工具。非智能信号灯,如果不会根据实际车流量调整,反而会造成原本不堵的路段变堵。

是不是所有黄山市都没有红绿灯,我不清楚,至少汤口镇中心地带没有。那么人流如此大的地方,如何过道?他们造了一个像马里奥游戏里的水管一般天桥,解决了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时,人们的通行问题。

虽然车流行驶缓慢,但缓动比不动强,你不必因为前面十七八个红绿灯心焦,也不必为十字路口到底能不能拐弯,掉头,是否压线等问题心塞。你只要专注车子正缓慢有序往前移动中就好了。

臭鳜鱼

臭鳜鱼并不是第一次吃,但在黄山山脚下,臭鳜鱼老家吃,第一次。

鳜鱼是好鱼,刺少肉厚,用筷子一夹,鱼肉像蒜瓣剥离开来,扔进嘴巴,鱼肉紧致 Q 弹,鲜咸又混淆着一股臭烘烘的味道。此味觉冲击下,疲惫缓解,胃口上来了,一碗米饭顷刻见底。

臭鳜鱼鱼肉本身就带有臭味还是烹饪缘故?比如榴莲本身臭,并无任何添加。鳜鱼说:你他妈嘴巴放干净点,到底谁臭?

鳜鱼本身不臭,臭味来自腌渍发酵,和臭苋菜异曲同工,但其臭味,我觉得目前我所食之物,尚没有超过臭苋菜,可能鲱鱼罐头有一拼。我虽没吃过鲱鱼罐头,凭直觉,一个屎臭,一个腐臭,应有所不同。

鳜鱼从池塘里捞出,放木桶里,一层鱼,一层盐,再压上石头,七八天下来,鱼肉不腐,倒发出了一股子似有若无的“异味”。

鳜鱼的蛋白质在腌渍分解过程中,恰好形成特殊味道,既带有臭的特征,又有极高鲜味,确保入口醇厚鲜美。

臭鳜鱼的臭,大抵和纳豆一个等级,不凑近,闻不到。臭鳜鱼好歹占一个鱼字,多半吃起来带有鲜味,而臭苋菜,除了臭就是咸,为什么有些人趋之如骛,里面的道理耐人寻味。

我又想到,既然臭鳜鱼是腌渍所得,其他鱼为何不能如法炮制?臭带鱼,臭黄鱼,臭鯧鯿魚,臭剥皮鱼…为什么只有臭鳜鱼独一份?

别看腌渍臭鳜鱼方法简单,一层鱼,一层盐,但其根本原因有三,缺一不可,才使得这徽州风味独一无二。

鱼肉“蒜瓣”结构,肉质紧密耐分解。使得鱼肉在经历微腐败发酵后,不会化水稀烂,能保持形态完整,烹饪后整齐剥落,保证细嫩口感。

作为淡水鱼,鳜鱼的三甲胺(海洋鱼类腥味的主要来源)含量相对较低。这保证鱼肉发酵时,产生的风味物质是以氨基酸鲜香和微臭为主,而非纯粹的腐败恶臭,平衡了“臭”与“鲜”的界限。

鳜鱼只有一根主刺,没有细小的肌间刺。在腌制发酵后,鱼肉与主刺彻底分离,极大提升食用体验。如果多刺的淡水鱼,即便发酵成功,密布的鱼刺也会使这道菜难以下咽。

缓慢加热到冒烟的臭鳜鱼,味道彻底被激发,我又续了半碗米饭。

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豆腐切成麻将牌大小方块,搁在阴凉处,过上几天,自然长出茸茸的细毛。这毛要长得均匀,密实,像给豆腐披了一件白色的薄羊绒衫,才算得上好货。要是稀稀拉拉,或者颜色发黑,那就不对了,不能吃。

我在家买两块豆腐放在阴凉处是否能做成毛豆腐?答案是不能。靠近海边,咸湿的风容易让豆腐更快滋生黑斑发白花,发酸腐败。

因此不得不说,毛豆腐的制作环境。

徽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湿度大,气候温和。山区昼夜温差和适度通风,让毛霉菌如鱼得水,同时又抑制其他有害菌的过度繁殖。

毛豆腐的发酵依赖于空气中或木板上附着的天然菌种,徽州当地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早已形成适合当地气候优势的毛霉菌群。

吃毛豆腐,得煎。

铁板毛豆腐,把毛茸茸的豆腐块像麻将牌一样码好,毛要贴着热油。煎一煎,白色细毛由白变黄,再由黄变焦,豆腐块在油里滋滋作响。煎至两面金黄,外皮微脆,淋上辣椒酱、葱花、酱油调成的蘸料。

端上桌时,铁盘底部点着一块蜡烛,慢慢加热过程中,毛豆腐香味,出来了。

夹一块,闻着没有什么怪味。一口咬下去,外皮焦香酥脆,像咬了一层薄膜,里面却是嫩得一塌糊涂,绵软、热乎,粉糯,带着微微的甜和鲜。

毛豆腐的口感像江浙沪这边泡饭神器——豆腐乳。

豆腐乳是咸的,而毛豆腐是鲜的。大概有点像盐水鸡和白斩鸡的不同吧。

由于我之前已经吃了一碗半的米饭,实在吃不进,只好剩了几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